可可托海:矿区变景区

发布时间:2020-08-09 18:07:00  浏览数:2724

“各位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也是我的爷爷、爸爸以及我,一家三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面对一批刚刚抵达景区的游客,谭胜利说。

今年33岁的谭胜利是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闲暇时,他会“兼职”去做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第一代矿工如何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在露天矿山手选矿石、肩挑背扛的创业故事。

在谭胜利的讲解中,他喜欢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几十年来的变化,谭家三代人的生活也随着可可托海矿山的变化而变化。


因矿而生 肩挑背扛艰苦奋斗

上世纪30年代,可可托海还是一片原始牧区。1935年,一个世界级的“礼帽”状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浮出水面。仅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就蕴藏着锂、铍、钽、铌、铯等84种稀有矿物,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952年,谭胜利的爷爷谭启业27岁,已在山东成了家。他听说在新疆的生活会好些,就带着妻儿几经辗转到可可托海镇投奔亲戚。


1955年,可可托海矿区全部企业直属中央管理。可可托海兴起了“采矿热”,谭启业也顺利地成为了一名矿工,主要负责从山上往山下运输矿石。他和工友们把矿石装到爬犁上或筐里,再用马、毛驴或者自己肩挑背扛送下山。

在谭启业等第一代采矿人的共同努力下,稀有金属铍、锂、钽、铌等矿产品源源不断地被采掘运出。可可托海出产了我国已知17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0多种,曾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原料,三号矿脉也因而被称为“功勋矿”。



因矿而兴 曾经“西部小上海”

1980年,谭胜利的爷爷谭启业退休时,谭胜利的父亲谭长春已是一名矿务民警。

谭长春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70元。没多久工资就涨到了100多元。“发火柴、肥皂、糖果……那时单位效益好,啥都给我们发。”谭长春语气里带着骄傲。


1999年,单位给谭长春分了一套福利房。“这是我们第一次住楼房,全家人都激动坏了。”谭长春说,“楼房集中供暖,再也不挨冻了。”

因矿而兴,可可托海的繁华为其赢得了“西部小上海”的称号,从这里走出一批地质、采矿、选矿、水文、电力等领域的带头人,矿区也向全国各地输送各类人才1615人。


因矿重生 老矿区变身新景区

谭长春虽留在了可可托海,但他希望谭胜利能走出去。“我爸觉得外面更有发展潜力,但我还是回到了可可托海。”2011年,参军复员的谭胜利回到了可可托海,成为一名宣传干事。

2013年,可可托海矿区被国家确定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建设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六大类50项工程。此后,这里的植被开始茂盛、公路四通八达……昔日陈旧的城区焕然一新,重新焕发“绿水青山”的本色,老矿区焕然变身新景区,散发着新的光芒。

谭家三代人的故事只是可可托海从矿区到景区演变的缩影。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镌刻着这样一段话:“阿山有情,额河不老。那曾鲜活的话语,那曾传奇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呼唤中款款走来,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