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美学”的名词术语诠释

发布时间:2016-01-12 12:55:32  浏览数:4900
摘要:本文是笔者拟写出版的学科性专着“地学美学”中的名词术语之集中解释。“地学美学”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地学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美学的交叉科学,是一新思路及新工作方法的体现。“地学美学”当可看作是旅游地学的子学科,也可看作美学的分支学科,其交叉学科的创意性在此以名词术语方式呈现,望各界人士研讨并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地学   美学   地学美学

宇理美

宇理美是关于宇宙的外形式美到内在规律法则机理之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是变化与协合的美的统一,是宇宙物质时空的信息美传播,是不言与难言的永恒大美。宇宙客体的物质实在性、能量运动性及信息外传性是其最基本的性质状态,是宇宙安身立命之所在。宇宙的外形式美及内在规律机理之美都是受其基本三性态所决定的,换言之,也只有这三种性态的表示,才会有宇宙内外理式之美。宇宙美是高于人的一切美,宇理美包括由宇宙创造出的人的一切美。人是宇宙上帝送给地球大帝的最高的礼物,人只是宇宙的特殊一部分。原则上说,宇理美是绝对的,只有人类找到另一个宇宙,本宇宙的相对美才会真正地表现出来,可惜人类目前只皮草地认识大爆炸得到的包含自己的宇宙。

地学美学

此系地学与美学正逆向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所谓正逆向即两大学科体系互为方法与条件,亦可称为美学地学,地学美学称谓一是顺口,二是美学偏重一些。所谓综合性,乃交叉学科之一种,更多地体现综合成份及组构的知识特征。所谓交叉科学,系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球科学(简称地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美学的交互组合,是大跨学科多学科的有机组构。地学美学从学科成熟状态划分应为潜科学中的前科学阶段,是走向成型的首论性学科特征。

地体美的客观性

地体是地球物质的简称。地体美是地球物体具有审美属性的总称。地体美从内外所处位置可分为外在形式美及规律法则内涵的科学美。地体美是偏于地学方面的称谓,从美学传统角度可叫做“自然的美论”,即外在自然美与内在科学美。地球物质常有三种表现性状,即物质存在、能量运动及信息发送,地体美正是客观地建立在上述三大表现性态之中,更多地体现地球物质的信息美。地体美的客观性强调美的本质在地球物体之中,是不受人类干扰的客观信息发射流,本质是客观的。地体美的衍生概念是地体美感,是客体加主体审美者的产物,是双向对照作用的产物,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离开物质的客观性。地体美及地体美感是地学美学中最基本的两大重要范畴;加其它约20余个概念范畴构成了学科体系的逻辑基础。

地体臻美作用

主体人在考察研究地球客体时,对其外内在的形式及内容中的美,进行不同的审美对照,导致产生形式美感及科学美感的条件、内容、机理及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美到美感的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在两个大的层面上,一为外形式,二为内在规律法则方面。原生态岩矿臻美与后天差异风化臻美条件,是产生地球物体内外臻美作用的物质基础条件。臻美作用可简单地依其层面分为外形式的是臻美及内在科学规律法则定理公式的科学美学臻美。这两种臻美作用都要依赖审美心理学的帮助,而最后落实在主体人的审美感受上。外形式臻美更具有直观性,内在本质规律美更具虚幻性,有感而难具体言状。地体臻美作用是六大科学体系臻美作用的一类,与科学臻美一词是属种关系,具有更为细化科学大类的内外美作用内容。

自然风景的六称谓

关于自然美景的称呼上,常见有6种称呼法,是从不同学科角度的叫法,其本质是大体相同的。在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中,叫自然美景为山水,是中国特有的称呼法,虽然在中国文化圈的其它国家有所不同,权作一种发展的变异。从旅游的商业角度来看自然美景,叫做自然风景,以区别人文风景。在地学学科体系中,将自然美景叫做自然景观,当然是典型的特种景观,具有鲜明独特的科学代表性。在自然哲学方面,把自然美景叫做自然客体,是一种有别于常规属性的客体,更具有哲学的普通性与典型性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叫自然美景为自然遗产,更强调科学性,是科学美的体现。从美学角度看,自然美景就叫自然美,或大自然的美景,这是第6种称谓法。当然,称谓角度不同,所强调的学科范围不同,但在“地学美学”中将这些称呼统一划齐,是一种趋同认知方法,具有相对适用性。

自然形式美

自然形式美指自然客体在线形、色彩及声音等方面所具有的外在形式美。通常传统美学把眼耳作为自然美的接受感器,而不计入味、嗅及触觉的审美感器,认为仅为快感没有美感。其实,人类的五种感器对不同的自然形式美都有反应,但往往是二者交混的,不能用科学方法分离剖析。为了省事,传统美学只认定眼耳所感觉到的才是美。自然形式美有经过人化的形式美如农田及园林等,以及未经过人化的外在形式美,如高山大川及日月星辰等。未经过人化的外在形式美,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最为关键的课题。自然形式美对应之另一极为艺术形式美,如若站在人为艺术的立场,可称自然风景为大自然的艺术品。

自然科学美

自然科学领域内其规律、法则、定理及公式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美。在旅游地学及地学美学研究课题中,其自然之词等同于地球或天体,主要指地学领域内的科学美。因此,前者是广义的自然科学美,后者是狭义的自然科学美。广义自然科学美对应的极端一极是社会科学美,因此得到二者合并的“广义科学美”的概念,但一般常说的“科学美”,主要指自然科学美,人们较少研究“社会科学美”。否则,会使问题交错复杂,更难于理顺研究,社会科学的科学美留给后人去研究。

岩石圈层的基础主导性

在地球各种圈层中以岩石圈层的功能用处为首导,当作其它圈层的基础及主导作用。在地球科学、旅游地学、地学美学及地学哲学等学科体系中,都能把岩石圈层的这种特性作为建立本学科的基础,并借此去指导其它圈层的研究工作。岩石圈层的最基本的人文作用是陆地文明的伟大意义,地球的产出形成物中获得了可审美自然本身的人,这本身就是陆地文明的辉煌成果,而不是水体中的“鱼人”。岩石圈层的基础主导性,最集中地表现在物质性、文化性及审美性三大方面。物质性指陆地物质的特种性态,为圈层服务于人提供了特种适宜的环境。文化性指人类的陆地文明极大程度地强调于水中文明,试设想水中“鱼人”的生活窘迫之态。审美性指陆地文明中人的精神欢愉获得的最高状态。

三大争论之科学美

渐突变论、水火论及岩石圈层的运动论是近现代地学领域内的三大重要的争论,影响指导地学理论潮流几百年。舍去对错争论的过程,从地学哲学方面浓缩其主要意义,地球圈层的三大争论表现了地学物体在物质、运动及信息三大方面的内在规律美。地球岩石圈层的水火论,抓住了其物质形成本源的关键问题,水火二因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物质本源性中的科学美,是为基础之基础。渐突变论表现出地球物质运动的非均衡守常性,在时间纵向轴上提供了科学美。板块运动是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理论的升华,既可解释旧式理论所遇的科学悖论,又对许多新地学现象得到解释,成为20世纪全球四大科技成果之一。在哲学及美学方面,板块运动理论是水火理论及渐突变论的综合发展,是当代地学理论的焦点及中心指导,同样也是地学科学美的最高表率。

北纬30度地带的成景性态

所言地球北纬30度地带,系指大约在北纬25到35度近东西走向的地区。这个地区基本上吻合北半球亚热带地区,是内外地球营力作用强烈的地区。近东西向的古地中海对其基底岩体的成份与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的内营力作用,加之适度强烈的外营力水热的风化作用,构成了全球著名的风景带。南半球的30度地带,大陆较少,也不受东西向大地构造控制,故形成不了著名全球的风景带。在北半球的东西半球中,又以东半球著名,而西半球的北美洲,这个相同纬度带发育不全,部分缺失,也无东西向的大地构造线控制,故不如东半球北部著名。中国陆地是东半球北纬30度地带的主要陆地构造分布区,因此就自然风景发育的性态,系为全球按国家比较之最佳,较大地胜过全球亚军的美国。中国的这个地带,大致包括在东西走向秦岭到南岭之间,是中国乃致全球的重要成景带。所谓中国产生的山水审美变化,也主要发育于该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风景实地及其相应文化的璀璨宝地。

山水文艺美

山水是自然风景区的传统称谓。文艺是三个词汇的缩略,即文化、文学与艺术,进而获得广义的文艺美概念。山水文艺美,是山水自然形式美在文学、艺术及文化方面的可载式表现,是中西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提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自然艺术哲学的山水文艺美的归缩。中西山水文艺美的致极境地在大的方面有所区别,中国偏于意境说,西方偏于典型论。中国的山水文艺美,如同辖域范围内的资源多佳的特点,加之审美主体重内省思维,故形成了盖世无双的中国特色山水文艺美论。山水文艺美在具体的艺术表现类型上有:诗歌、游记、绘画、音乐及影视等门类。这些艺术形式加上常见的民间山水文化活动,就是积淀在历史纵向上的文化,这正是中国山水文艺之特色。

美石

从最广义的字面解释,美石体系大凡具有不同程度审美价值的大小岩层或岩矿之统称。审美价值不同于传统地矿的物质实际功用的价值,是精神观念性的虚性表征,世俗的卫道观点则以另眼相看。所谓之石,是一种泛称,除岩石或矿物外,还可能是化石或风景山体。常见的美石有:宝石、玉石、彩石及观赏石4大类,一般风景山石不计入,因原则上没有可搬运性。人们利用美石作为非物质直接功利用途,但因这些石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实际功能,故常有一定实用性。美石之称谓系新近归纳理顺之称呼,过去没有上层第一层级的称谓,只有二级层面的不同称呼,如宝玉石、彩石及观赏石。宝石是最高经济价值的矿物,彩石常作建筑装饰,观赏石也叫奇石,其种类也十分丰富。美石的二级划分继续往下再分为三级层面的岩矿石,如宝石之下就有几百种,最著名的就是钻石,金刚石的打磨制品。彩石是二级划分,三级划分有花岗石、大理石及辉绿岩等。观赏石的三级划分有像形石、纹理石、化石、纪念石等,然后再往下可作4级划分。中国是玩石大国,如玉石及奇石的利用,对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西方的钻石文化,直接利用婚娶影响全球。

风景开发经营美论

风景区工作的美论,就是风景开发经营美论。风景区的工作,总体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是开发大步骤,第二是经营大步骤。开发之美,充分表现在三个小的方面,第一是发现之美,经过探察评定其美,作出其美学价值对可行性的影响;第二个步骤之美是进入之美,经规划设计施工,获得进入条件之美,以及对原生态的景观的保护美论等;第三个步骤是可赏之美,通过强化观赏性,使游客更多更快更好更省费用地获得全信息之美。经营是在开发大步骤后的第二个大步骤,也包括三个小步骤,即管理美、饰卖美及资金运行美。管理是长期的工作,协调顺利是经营工作美的力点;饰卖是包装与售卖特种风景旅游商品之经营美;资金运作美是一种金融工作的社会科学之美,这里学问多,科学美也多。一个风景区可以到不同部局去申报不同类型等级的级别称谓,但在理论方面所指导的实际工作,就是上面这6个次级工作的“六好”,正是风景开发经营工作的美所在,万变不离其宗,风景区工作总论是指导总体实践之基本主旨。

风景开发过程美

风景开发过程乃由18字9词组成,分为三个大阶段,即探察评价、规划设计施工保护、观赏导游建管。探察评价是第一个阶段,解决可行性问题;规划设计施工保护是第二个大阶段,解决可入性问题;观赏导游建管是第三个大阶段,解决可赏性问题。这个全过程的提法,首先在“洞穴旅游学”中提出,如果应用逻辑的演绎推理,对其他自然风景,乃至人文景观都适用此工作过程,只是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轻重有偏差。这个全过程表现出来的美,是开发运作过程的科学美。是良性同一协合的运作过程美,反应其运行过程中的连续性内容美。这个过程的良性实施,是风景区工作的主导纲领,具有多快好省的效益,是经营开发中科学美的集中体现。

客体类型旅游学

客体类型旅游学的全称应是“地学客体类型旅游学”,地学是地球科学之简称。客体类型指地球客体之下属划分类型的名称,如山体、水体、洞穴、森林等,进一步再细化还有花岗岩、沙叶岩、岩溶、海洋、河流、气象、草原、冰川等类型。客体类型旅游学应是旅游地学的门类子学科,是旅游地学知识体系的深化发展,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深入发展的学科方向。到目前为止,已有气象旅游学及洞穴旅游学问世,极待丹霞旅游学、花岗岩旅游学、岩溶旅游学、海洋旅游学等学科问世。这个研究方向应作为学会、科研所、院校、省局等单位工作的重点之一。没有这些基础工作研究的深入透彻,首先写作“中国某类客体旅游学”,其效果一般不好,多为肤浅的资料堆砌。

风景四级分区

风景客体目的地的所辖地域有大有小,大者可有几万平方千米,小者可为一个点。从地域面积角度考察风景区,可作四级划分,即城、区、段、点。城是最大的所属单位,次级可划分为区,区由段组成,最小到点,一般理解为景点。四级划分便于规划操作,在操作运行时减少混淆差错。四级划分对现有的风景地使用划段已足够,譬如美国的黄公园、中国的张家界等大型风景区的划分已够用。风景地的地域大小划分与风景区质量性质等级的划分是两种不同角度的划分法,后者有世界级、国家级、省洲级及市县级,或者以不同产业部门对不同性质景区所强调方面的不同划分颁级。小风景地可作二、三级划分,四级只是最高参考限度。

景点五级划分

指风景地最小单位的点级质量划分,点的所辖地很小,一般以一景点名为体量范围。经过实践,以划分为绝、佳、美、常、劣五级为质量位置的评定划分。绝景是中外某类景点中最好的,只能是第一位才可算作绝景。佳景是世界前茅或国内首位,其地位仅在绝景之下。美景是可很快产生美感的客观美载体,这是狭意的理解,广义来讲绝景和佳景也当然应该是美景,实际上是美景的上品。常景是常见之风景,一般在风景区表现为环境坡面或山峰峦嶂,美的成份不如前面三个级别,但仍旧有一定美的性态。劣景一般是没有美感或负美感的客体景观,在风景地开发时,应对这些景观进行美的改造、补足或恢复,许多人造园林都是在劣景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赏景四过程

这是一个人对风景需求到欣赏的全部心理过程,依时间顺序分作4个过程,即心理需要动机期、到达前期、欣赏期及信息反刍期。实际中人的心理过程是连续进行的,这种分期是对各个时期代表特征加以区别突出,为旅游客体及旅游经营者对应不同时期去分别作好工作。心理需要期是主体旅游者从产生需要到思想动机,从而产生行为的时期。旅游者要对目的地趋向、信息的来源及时间经济力的支持等作出决断。同时,对于旅游经营者,如风景地及旅行社等单位,提供恰当的旅游产品,这是做好饰卖的重要时期。到达前期是从出发地向目的地进发的时期,这是个期盼心理最活跃的时期。对目的地的资料的再认识,导游的预热性讲解是重要的时期。欣赏期,是在对风景进行欣赏时的心理反映,如惊叹、倾听、注意力集中、淡漠、激动等心理反映都可能出现。文字性、口头性、牌标性的提高欣赏所得之帮助都是对游人有利的。信息反刍期是回到居住地的很长的心理作用时期,欣赏时往往是一瞥之见,而反刍期则是信息久长于心际间的提出反思回味。对于风景区的辅助性信息载体的制作及出售是经营者提高游客反刍的有力手段。同样,游客可以借助书籍、CD盘、摄影等手段,得到反刍时的审美感受的再提高。旅游经营者往往不重视第4个过程,其过程看似没意义,而扩大更多的人到达,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对第3个过程的导游工作不重视,许多风景区不设导游,有些导游的水平也太低,同样是影响旅游效应的。光注意第一个过程是不正确的,只有做好后面的三个过程的工作,才能使更多的游客到风景区来。

地学美学的三化

所谓“三化”,系指地学美学在今后未来时间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即客观化、机理化及工程化。客观化指发现、保护、利用及研究更多的地学审美客体,为提高人类精神需要服务。机理化要求人类研究自然风景的审美心理机制,向微观脑理科学进军,解决审美的脑机能问题,获得细胞、分子及DNA脑审美机理成果。工程化系在脑科学微观机理解决后,将这些成果变为生产力,在愉人及愈心上有更多贡献。提高人的欣赏感力,用自然山水审美去治疗心理障碍,将一些药物及器具利用到配合治疗人类的一些疾病,如广普的城市病为一例。这权作地学美学的发展理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上,早晚会考虑到这些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山水文化

文化的最泛式解释就是一切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之总和。从性质上讲文化有正负向的性态,如优秀文化及腐朽文化,优秀的正向文化,近乎于文明之意。山水文化是自然风景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为世界自然风景文化独树之旗。中国的山水文化上溯源于有籍之“易经”,是为发轫,之后影响中国三千多年。原始的山水文化往往同原始自然宗教合流,如对山水的崇拜产生祭祀活动。到达农业社会之后,文学与艺术发展起来,山水文化被推向更高的审美境地,如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盆景、山水园林及山水音乐等成为中文人的文化活动的主潮,直至今日不衰。西方对于山水的欣赏,一无中国的名山大川,二无中国的内倾深省埋式,故不可得到如此辉煌的成就。如荷兰的风景画及英国的湖畔诗,究其数量及质量的对比艺术成绩,差之千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情状下,山水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仍对新形势下的社会,有着更为不可缺的地位。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包含风水文化,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应该有一部份内容是可以肯定的,是地学与建筑学及民俗学的结合,但对后果有迷信的解释。

山水诗

中国诗歌的独有品种,刍形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到唐代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山水诗的特征是以写山水之壮丽幽美并借此抒情,常以五言对仗为文字行句,四句一组成两组。纯写自然风景观的山水诗,是中国别于西方的形式及内容,西方有名的如英国的湖畔诗派。中外山水诗的大家都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有远离红尘的遁世态度,或者有某些宗教情节。中国山水诗数量大、质量高、历时长为世界文学之标首,在取材、立意、抒情、意境、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文明之独有。半纯自然的山水诗,也叫田园诗,以中国陶渊明为代表,多写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更接近湖畔诗派反映田居生活的部分湖畔诗。李白的山水诗名作多,王维的山水诗富有宗教色彩的禅意,杜甫多有田原诗。部分边塞诗也涉及到山水的描述,写景寓情,对边关山色的描述更会勾起离家远征军士的凄凉心情。

山水画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美得到文化发扬的大好时期,难怪宗白华说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山水画从次要的人物画背景中脱颖而出,独自地占据画幅的主要地位,继而形成庞大体系压倒了人物画的趋势,成为画的主潮。亲和自然、溢情山水及意境邃远是文人大夫的追求。诗画同源、画附诗意及金石刻艺是与友邻艺术的共同推挽表现。在中西山水画作对比方面,中国由于地大风景资源类型多质量好,故多种风景的景观得到表现,或雄伟或幽谧,或静宁或奔放,或大器或小品,或高耸或平野,为西方不及。西方国家既小又无山体之大系,故先天不足的资源不能形成存在决定意识的高品藻山水文化。中国山水画多以虚性的意境思维为高阶,西方的绘画以典型的实性表现为宗旨,多用油画笔作媒质中介。中国画的媒质表现是软毛笔,笔势运作易表达主体人的丰富的“胸中之竹”,也易于表达所观察客体资源的丰富性当作画稿。显然,中国的山水画极大地胜过西方的风景,在客体、介质及主体理念上都很强地胜西方一筹。

山水音乐

山水文化在听觉方面的最大成就性的表现,是声音的节律性乐音的表现,是见之于自然反映提高的表现,是中国胜于西方的表现。西方在古希腊都提到了自然音乐问题,但具体作品多、流传久远、品质纯正为西方不及。中国古曲亦多反映山水情的,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等,是真真正正的山水情怀。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出现了大型交响音乐反映山水风景之情的乐曲,如“芬格尔岩穴”及“大峡谷组曲”,但在乐理上更为丰富充实,乃中国近代音乐单声式所不及。在实际的更具质朴的艺术感染力,是旅游者愉心之小品,是专业音乐者创作的泉源。由于音乐是时间性艺术,其遗产保留方面不及山水画及山水诗,普及性最差,而山水诗普及性最好。

成景作用

所谓地学中的作用,是对地体产生某种效果影响的活动。成景作用是地球力对地体产生形成美的景观的地学作用过程。关于成景作用的认知,拟通过对比地体臻美作用来进行比较,如:第一,成景作用主要指形成客体景观的效应,譬如形成宝玉石的地质作用就不被包括,虽然都与美有关,都可将地体作为审美对象。第二,臻美作用内涵强调的面宽,只要是地体物质的美能够引起美感的都叫做臻美作用。第三,成景作用与地体作用部分概念重合,如造山作用、潮汐作用、风力作用、海洋作用、气候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外营力作用及内营力作用等。第四,成景作用极少人为作用或根本不计人为作用,而地体臻美作用需要主体人去感应客体美,有强的人为性,是美发展到美感的全过程。第五,学科偏重不同,成景作用偏重于地学,而地体臻美作用偏重于美学。

天然艺术品

此为在地学美学的研究范围中,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审美功能及艺术表现力的地体物质,如风景山水及美石。艺术是外来语,原来为人为之技艺,连打铁之类也包括在内,当然与现代之外延缩小有较大的不同。但人为与人造之意仍在艺术的含意中,这里从字面上似乎相悖,天然何以为艺术,这首先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称具有美表现力的地体物质为艺术品,下面从地体的本征特性、逻辑含意及接纳态度三方面加以说明。首先,地体物质作为天然艺术品,与人为艺术品都有审美特性及相对应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旅游市场也具有经济价值,是观念意象性的利用价值。这是大自然客观的本征特性,是不随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大自然造就出人类,人类喜好自然,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这种绝对性的依赖也是本征。妄说没有人大自然无所谓美,是夸大了人的作用,要知人也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体之美也是大自然之一种美。第二,从逻辑意蕴来分析。关于艺术的概念超出了原有形式逻辑的外延的含意,实际上达到了辩证逻辑的范畴,对原有艺术概念进行泛化,使内涵本体增加内容,在语言学上让概念转意,以适应人类对地体物质审美的需要。第三,从接纳者的态度来看,观念回归是重要的人本需要。主体审美的人,常藉以物我同一、移情学说、主客体共鸣等审美心理原则,使人对无生命的地体产生好感快感,达到审美愉悦。这些将天然物品作为艺术美的对象,就是主体观念回归同一的具体表现。

风景开发的美学原则

原则之含意为言行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美学原则当然是在美学方面所涉的风景开发守则。经过改革开放办旅游以来,对大量开发自然风景地的工作总结,可以在地学学美方面得到约20来条原则。这些原则中,一部分是适用于自然形式美的发现及利用,如主视坡面、环境坡面、少直线多曲线、三远景观解释等。第二部分是涉及建设工程内容,是建设物当作旅游之用的内涵,是旅游建筑科学的内在科学美的创建和整理,如外拙内实、步行无扰、景点危岩双顾及取材利景等原则。这些原则是经验性的,条件性的、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这些原则在逻辑上是概念、判断或推理的形式的语词浓缩,辞语简短而语意精练,便于理解记忆或推广。当然,这些法则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是在某个条件下的定性逻辑归纳词语。

环境坡面

指游人在到达风景地或将近景地时,环顾四周所见最近一层山体的坡面。此坡面与人的距离约百米到千米以上,可为山岩坡面、植被坡面或海湖河岸坡面等组成。此坡面较间接地对景区起作用,如植被状况、坡面高陡、坡岩形态等物质条件因素都对旅游效果起作用,在规划利用时应对其适当重视。此坡面对游人的4个风景审美过程的第二个时期起作用,是为观景的到达前期,因此,适当地规划保护好坡面环境,可提高旅游的综合效应。

主视坡面

此坡面可以是主景坡面或包含主景的主要视力集中的次主景坡面。主景坡面就是主要景观所在的坡面,如嶂石岩的大直立坡面、前后青城山坡面、绵山陡坡面等都属此类坡面。河湖海岸观景活动所在的边缘坡面、森林坡面、洞口坡面等可属次主景坡面。洞口坡面中包含主景洞的次主景坡面,乃对游人视线集中引导的坡面。主景坡面属旅游客体的主要场所,须认真规划、建设及保护,不同于当作辅佐用场的环境坡面。主视坡面应保持以自然为主的景观特征,除已有文物庙宇外,一般尽量不作现代建筑物,个别必要点晴之作可考虑。食宿等场所也应尽量不设置,必要生活建筑可考虑于山体或植被掩映处。

少直线多曲线

这是一条形式美的法则,在开发经营自然风景区中对自然客体或人工规划、设计及制作的对象中应遵守的一条法则。少用直线,即多在设计旅游对象时,不必过多地利用直线,应该是多用曲线。这是曲线更适合风景区的松驰心态,为缓解及消除在城市郁积的繁杂心绪所用的一种手法。这条定律当然是一条定性的规则,少用不是不用,如风景区的一些陡崖及直立石林之类,当然是应当首先推崇的;而这个少用更多地体现在人工建筑物上,如道路小径、花坛、房屋等应尽量少用直线,多用曲线。对于天然客体,实际上是曲线多而直线少,重要的工作是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好这个线形的体系,尽量不去破坏大自然天成的曲线美。在实际风景区开发中,开发者有意无意地注意到这个法则,往往景区线条轮廓经营工作得较美,否则将是不成功的范例。

垂线首重

这是对自然风景客体发现中的一条原则。自然风景就其本身自成规律来说,是多曲线少直线的,最少的是垂直向的直线。人类在地学史上的进化中,由于更多地注意平视的利用,故发展出双眼是水平分布的,不是二眼垂直的。水平分布的双眼有利于防止野兽侵犯及逃脱险情,也有利于狩猎及生产劳动。自然界的少直立直线,实际生活中也更需要水平线的利用,得出人类进化的双水平分布的眼。因此,越是稀少的客体,对人的吸引力就越大,直立直线性的风景客体就是人类审美的一种高级追求。所以,在考察、规划及欣赏自然风景时,垂线应是首重的。这显然也是一条宏观的定性法则,不能千遍一律套用,在实际中应辨证取据,达到和谐地利用自然的原则。

五感调动

传统美学有两条清规定律,第一就是认为审美的美感只能是眼与耳的二种高级感觉,至于嗅、味、触三觉则不能被认可。第二个请规认定,眼耳的低级部分及全部的嗅、味、触三觉可有快感,但这种快感不是美感。许多美学大腕如是说,许多美学派别如是说,成为法则。造成这些垄断性说法的本源,是对审美心理的脑机制研究非常肤浅所致,不能得到脑心理的实质性问题本源的探究。这些美学家不求助于自然科学,人多集流,门户中所见,妄加限定,草率从事,得出了这两条清规。实际在自然风景中五感都有美的作用,生成美感,达到臻美作用的效应。同时,这5种感觉是综合性的作用,常常是快感与美感的叠加,快感向美感的提升,形成一个潜在的内心理审美作用场。就拿味觉来说,中国古代人就有品味之说,并以美扩大到其它感觉方面,达到艺术审美。在国内风景区,守法的或不守法的旅游经营者,都会在性美感上调动人的行为,为其性中之美提供适当场所,是为心照不宣。著名学者吴阶平也说,性生活中有美感,不仅仅是快感,这是属于触觉引发的心理臻美过程。因此,风景区的开发及经营工作,应当特别注意五感的调动,让五种人身独具的感器都享受着美,挽进着共同协力作用。

外拙内实

这是一个乡村式的大众风景区建筑的建设原则,是符合目前广大国内游客需要的一个原则。鉴于国内游客的渡假需要,这种风景区所投资兴建的过夜媒质是大众化水平的最好方案。对于高档高星级客留地标准应提高,对于野营式的帐蓬区也不包括在此原则之内。所谓外拙,即风景区的人工建筑在外形式上更多地体现乡村或民族式,不刻意追求小城市的洋气派。内实乃室内的设置应适用实际,必要方便为基本,不简单搬用城市家庭的模式,以实际的基本需要为主旨。外拙内实,有利于环境协调等好处,是值得提倡的现阶段旅游地建设的原则,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

步行无扰

在自然风景区道路的规划经营中应当遵守的重要法则,就是步行道路不受强势运载力量的干扰。许多风景区将电瓶车道、轻机动车道与马道布置在人行道上,这将干扰了游人的观光及行走,步行有扰,对游人放松心绪不利,如同回到城市,尚须躲闪车辆。步行游人只能接纳滑竿、抬轿及背人行走等非强力干扰,基本上可以得到游观的天然效应。在风景区步行者是大多数,景区不应为少数人特别服务去争得更多盈利,而不顾多数人的利益。如若对民工或马工的管理不善,也可能造成事故,因为强力载人的操作者把赚钱放在第一的位置。

阶不如坡

自然风景区的景点分布常表现为步移景迁,因此对游人来说造成目不暇接的丰富感受,这是好事。但一般的人不知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安全原则,往往发生事故。多做坡道少做阶道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第二,多做坡道也有利于非强力车辆的通行,或游人未到时的轻行机动车的通行,这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不说绝对不用阶,必用时当必要,这只是一种倡导性的原则,多在缓坡原则上适行。第三,游人走坡道比走阶道省力气,不受阶梯固定抬升步调的限制,严格说是省力不省功。

游教结合

旅游与教学结合是风景区开发与经营的重要方向,其好处有许多方面。首先,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尽力以风景区所含的知识去紧扣教学大纲及书本知识,得到实践真知。其次,以科学代替神话,有利于发扬学生潜在的热爱科学的品行,少受非科学的宗教影响。第三,利用两种知识,既在形式自然美方面得到收益,又在科学美方面得以理性升华,一举两得。第四,有利更多客源,对经营者有利,如15个学生优待一名教师,更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游教结合不光在知识方面下功夫,还需要有相应的适合学生的硬件配套,如野餐地、表演联欢地及集体过夜场所的支持。目前国内对这块开发不够,原因在于重视不够,崇尚科学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做得好。

景危双顾

所谓景危双顾,在风景区是常见的现象,往往景点与危岩是同一客体。因此,在处理这类岩体时当取双顾的对策,即重观景点也重视危岩。譬如具体处理危岩时,应尽力不破坏其风景性质,在游路选择布置及危岩加固上要运作得巧,既展现风景特性又使危岩不危。看似危岩实在不危,这是操作的最高境界。不要简单地将危岩炸掉,不要简单地支护危岩,要经过科学的探察,力学地质的计算,将危岩化作景观,这是景区开发的高手所为。另外,对危岩的处理设置上,不要流露过多的人为痕迹,顺其自然外在形式及色彩,这是重要的。广东坪石的金鸡,因鸡脖风化有掉鸡头的危险,故加固了鸡颈,但色彩上有水泥加固之嫌。

步移景迁

在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要求欣赏风景做到步移景迁,在游路上不断地丰富景观内容。这个原则应用到现代旅游中亦很有用,并可更进一步发挥出一系列的法则,如“视角多向”、“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步行无扰”、“阶不如坡”等法则。视角多向是对步移景迁的进一步发挥,同一个景点,由于变化视角而引起景观变叠,增加了多面视角,这在自然风景中多有出现。步移景迁的物质基础在于客体景观的多样丰富,这是山水文化发生的基础,加之中国重内省的心理情态,诞生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欣赏法则。

美首余辅

在自然风景的探评、建设及欣赏中,自然美及相应的内在科学美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于客体本征特性,开发经营者为之所主要放在首位的工具性,以及游客所追求的目的性的统一。客体内外在的美的确定性,开发者为获利所借助的目标性,游客的需求性都使美作为首位考虑。其它方面的目的,如自然科普、出游会友、游戏、健身、地位赫显、家庭和睦、食、购等都是其余相辅佐的。没有自然美,将其它辅助项目拥为首位,必将是不成功的旅游。这条法则常被人们忽视,将美隐去,把辅助目的提到首位,这样的失败例子不少。或者是出于某些压力,确实把美放到了第一位,但不敢直言美,乃违心地说次要目的是主要目的。这条法则是一个真正确定开发经营者开发水平的试金石。当然,这条原理也是一个宏观正确真理,对于个别地域可能有出入,但是出入之焦点在于形成外在美减少了,而内在科学美增加了。

万绿一红

在风景区开发经营工作中,对待客体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旅游媒质客体,另一类是自然客体旅游吸引物。媒质的开发经营多为旅游学的科学美学性质,有直接物质功用及观赏性的双重性状。自然客体旅游吸引物更多的是观赏性态,物质直接功用减弱,精神功用趋同于观赏性。万绿一红、豁然开阔、三远景解、近观远望、曲径通幽及取材利景等属于第二类的自然客体旅游吸引物类型。万绿一红是艺术视知觉的突出心理功能,在开发时经营者应想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众多风景区绿色的视觉场势下,应竭力去考虑更为刺激的红色,万绿一红常为点晴之笔。人类对红光刺激的吸收效应,使人精神振奋与吸引力加强,这是一种视觉艺术的心理机制的突显。绿色在风景区是一个调节性的和缓状态的视觉安抚,有柔性养性的效果,但不能少量利用。红色对风景区一般的利用不作大量布置,多用于绿色之晴,当然,在时间上某个节令的红色突显,也是具有很大艺术效果的,但时间不能太长,如红叶节之类。大自然是最大的最完美的规划者,红色在时间及空向上都占辅助位置,一方面是从价值学的物稀为贵,另一方面也对人的生理及审美心理有利。

取材利景

在风景区开发中,为了取得了一些当地石沙等材料的就地原则,对风景区进行取材。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原则,景区取材不能破坏景观这是第一原则。在疏导旅游景点道路时,对一些有碍的石沙必须取走,应考虑这些取走石沙料的新用场,这是第二个原则。对旅游景点部分被泥沙所掩埋时,可以考虑清挖泥沙的方案,操作时只动土不动石,这是第三个原则。总之,在风景区开发中所取石沙等材料要有利原有景观的保护,对森林木材原则不取,如必须用的木石沙土材料,可借景区外取材。

豁然开阔

这是一种缩放游客视线的手法,多用于人工园林。在自然风景中也可借鉴,如“桃花源记”的出洞口豁然开阔感,在山林、洞穴、曲径等终端可作如此考虑,如林之出处的一平台,可望群山,顿觉开阔,再如洞中洞游毕时遇一大厅豁然开阔等。压抑审美者的心绪然后又释放,是一种审美的技巧,豁然开阔是最好的空间表现形式。

曲径通幽

这是一种紧缩审美心理的方法,让游客在相对长的时间及空间内,加重对一种模式进行审美。在这种相对窄长的环境中,挟持人的同一种心绪,要有一定的适度性,因为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增长,如恐惧感。曲径通幽在洞外以山石花木作为障离人尘的环境坡面,这是常采用的手法,可天成,可人为或结合运作。在洞内能有较多的利用,如景观好的窄小洞段可以运作通幽路段。曲径通幽与豁然开阔之手法的结合运用,成功者乃天作之妙,为人间的自然天景。

三远景解

宋代山水美学家郭熙在“林泉高致”所论山之景的三种形式美。这是一个大概的论述,作者起意于绘画,但无疑是一种山水的美学思想。鉴于历史的局限,现代地学、美学及旅游的发展有丰富的认识,可以通过对原作者提出的三远景观进行科学的诠释,而作者原著中没有很好地展开。山之平远,多指山顶较平的延展面大的山景,如在高原的顶面作平面向观赏,又如一些高地块台顶面也有类似的平阔感,再如大的黄土原也有类似的感觉。山前的平原地带也有类似的感觉,但一般不入画,因其气势不如高平原更有气韵。高原者,高之平原,更得画家宠爱。山之高远,站立在错落有秩的山顶环顾四周的感觉,四野的形态显晦,色彩浓淡,云霞烟霾,组成高远的景象。以此入画,可类似莽莽昆仓的感觉,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景象。山之深远,是山谷景观的代表作,山谷最能体现深远的景象,这更利于旅游开发利用,现代许多景区都借用山谷作为旅游客体。在作画中更喜欢高远中加进深远,如层峦叠嶂,是两种远模式的组合。现代旅游的内容更宽泛,譬如摄影是古人没有的,航空观赏也是现代产物等等,因此在旅游开发中要在古人提出这些角度原则加以丰富及发展,是为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贡献。此外,还有山之四时之景,在时间纵向上为空间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更好的条件。

山文推挽

所谓山文推挽,是山水与文化间的相挽及推动作用。这是中国山水文化独具的现象,是人类文明成就。在形式上常以诗词、游记、题辞、对联、绘画、音乐等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文以山更华,山以文更盛,山水与文化相互作用得到良性循环发展。现代旅游也重视这种山文推挽的作用,中国影响着西方,但首先影响筷子文化圈的国家。中国文明的山水文化,对世界自然风景旅游的文化将会得到更为重视的发展,成为全球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